随着玉米产量水平的提高,关键生育期要求土壤有效钾的供应相应增加。许多玉米长期定位试验的结果证明,当产量增加10%~20%时,吸钾量也出现了相应增加。适当提高玉米组织的含钾量才能保持稳定的高产。在北方春播玉米区尽管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如70~130毫克/公斤),施用钾肥仍有增产效果。特别是一些速效钾含量中等,缓效钾的容量也不大的土壤,就要考虑高产田增施钾肥。因此在以产量目标作为推荐施钾的主要依据时,注意对有效钾含量较低的土壤增施钾肥是保证高产的必要措施。还要注意一些土壤有效钾水平即使中等时,增施适量钾肥也有良好的效果。
增加种植密度对需钾量的影响。当前杂交玉米高产栽培中常常通过增加密度而使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高密度植株对农田的吸钾量也明显提高。所以在密度增加时,如不相应增施钾肥或提高土壤钾的有效性,则作物因吸钾难以保证,产量可能下降或达不到理想水平。但是增施钾肥5~6公斤/亩后,产量不降反而有所提高,尤其在有效钾含量不高并有灌溉条件的玉米地块。所以在对玉米推荐施肥时,为了适应较高的密度和产量水平,施钾量要比常规量适当提高。
密植高产玉米栽培中协调钾肥和氮肥的平衡供应很关键。通常情况下,为了实现高产目标而偏多施氮,由此加重了植株对病虫害如茎腐、根腐、青枯病等的感染率。如果不相应增加钾肥供应,会形成氮钾失调的症状。缺钾首先减弱了玉米茎、叶的抗折强度和表皮厚度,既加重了倒伏的可能性,又提高了玉米对虫害和病害的敏感性。众所周知,在营养元素中氮和钾对玉米抗病性的影响都大,但二者的作用方向不同,氮偏多往往会增加玉米对病害的敏感性,而钾的作用则相反,可以增加作物的抗病性。 |